• 500国际





  • 搜索
    高危药缺官方目录 专家吁分级管理

    发布时间:2012-12-24 浏览次数:698

    在近日北京召开的高危药品与用药安全研讨会上,与会药学专家呼吁:应探索建立高危药品筛选标准及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危药品目录。

    用药差错危害大

    1995年发表在国外医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临床上用药差错(me)的发生率约为5.3%左右 ,用药差错是引发药物不良事件(ade)的重要原因之一(引发ade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差错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歧义的医嘱、无最大剂量的警示、不明确的标签、错误的剂量以及人员问题。

    在对用药差错进行系统分析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主任王育琴认为 :80%的用药差错来源于系统失误或不健全 ,可以通过对各环节的系统性管理降低失误 。

    用药差错引发的药物不良事件让人担忧,如胰岛素、长春新碱、注射用浓氯化钾或磷酸钾、静脉用抗凝药 、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等药物一旦错误使用,很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事件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

    2007年7~8月间,我国多省市报告部分白血病患者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后 ,出现了神经损害症状。调查结果表明,上述神经损害与部分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原料中混入了微量的长春新碱有关。长春新碱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等肿瘤 ,只能通过静脉途径给药 。此次事件共给130多位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据北京军区总医院药剂科主任孙世光介绍:国内外常用的药物大约有2万多种,但大多数致死或严重伤害的用药差错或涉药不良事件是由少数特定药物引起,这类药物被称为“高危药品”。

    高危险药品的显著特点是: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 、易危害人体 ,例如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一旦用法用量错误危害严重。

    因此,在高危药品与用药安全研讨会上 ,与会药学专家呼吁:“应高度关注高危药品,并进行系统管理。”

    呼唤高危药品目录

    孙世光分析 ,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应包括确定高危药品目录 、建立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 、设置表示与警示 、进行临床应用监控 、对医务人员和患者教育等。

    据悉,目前我国进行的等级医院评审中 ,提出了高危药品管理内容 ,将其列入管理范畴,但还没有列出高危药品目录。

    “制订高危药品目录是做好高危药品管理的前提。”孙世光表示,“在我国,特殊药品 、非处方药、基本药物等都建有较为规范的官方目录,现在急需建立适合我国的高危药品官方目录。”

    在国外,不同国家的高危药品目录各有不同。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自2003年公布高危药品目录后,建立了国家用药差错呈报系统,报告导致严重伤害的用药差错,并结合医生和医疗安全专家的建议 ,制定并多次更新高危药品目录。2012年,ismp再次更新目录,该目录共收录了200多个高危药品品种 ;而日本发布的高危药品目录则多达1000多个品种 。

    今年3月,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参照美国ismp2008年公布的19类及13种高危药品目录,制订了一份《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该目录根据高危药品使用频率、用药错误后患者风险分为abc三级 ,a级风险最高 ;另外,将中国特有的中药注射剂归到c级高危药品;以及加入一个仅在国内应用的西药品种——凝血酶冻干粉。

    “目前尚缺乏针对我国患者在药物吸收 、分布、代谢 、排泄、药物反应及用药习惯等方面的高危药品系统性研究,而且没有开展中药领域的高危药品目录研究。”孙世光说 。

    孙世光表示,在广泛的用药安全研究基础上,集中力量来开展高危药品的安全应用和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对于促进药品分类管理、树立用药安全意识、提高用药安全水平和节约社会资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应当建立高危中药注射剂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安全性预评价 ,筛选出高危中药注射剂 。”

    在这次高危药品与用药安全研讨会上,由北京军区总医院药剂科牵头的用药安全信息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该委员会将开展以高危药品为重点的用药安全研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编辑高危药品应用指南、安全用药宣传手册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新闻宣传和科普活动,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用药安全的信息,提高社会对用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医药工作者 、医药企业的安全用药责任感,促进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

    版权所有 © 江西500国际医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2001572号-1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