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国际





  • 搜索
    夏至|这几件事你不得不防

    发布时间 :2024-06-11 浏览次数:1712

    夏至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了

    这一天

    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

    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这时要重视养生保健

    夏至节气养生衣食住行都不能忽略


    一、夏至重在“养心”

    天气逐渐闷热 ,中医叫作暑热耗气伤津,会出现心烦、意乱、气短,然后口干舌燥 ,同时暑热多兼湿 ,人会感觉头身困重。这个时候主要是调心养心 、清心除烦 ,可以用一些应季的食材 。

    宁心安神首推荷花,荷花全身均是宝。

    莲子有补脾止泻 、益肾固精 、养心安神之效;

    莲藕生食有生津、行瘀止渴、除烦开胃之功 ;

    藕节有收敛止血之效;

    荷叶有清暑利湿、宁心安神之效 ,外出劳作之人经常头顶荷叶以清暑 ,亦可内服 。



    二、夏至“三宜”

    1、吃面

    夏至新麦已经登场 ,吃面也有“尝新”的意头。

    夏至暑热难耐 ,机体营养随汗液流失,出现食欲不振 。吃一碗清爽劲道的面条,刺激食欲的同时 ,还能补充人体所需淀粉、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

    面条以粗粮面和杂面为宜,其中绿豆杂面、荞麦杂面最佳。

    绿豆杂面可以清热解毒;荞麦杂面中的B族维生素是小麦粉的3倍~20倍。其最大营养特色在于同时含有大量烟酸和芦丁,两种物质有助降脂。

    2、食瓜

    民间有句谚语 :“春吃芽 、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 。瓜类大多清热利湿 ,有效补充热天流失的水分。

    推荐:苦瓜、冬瓜 ,都是消暑开胃 、清火利湿的好选择。

    注意:脾胃偏寒人群要少吃,或者煮熟一点食用。

    3、清热

    饮食应以清泄暑热为目的,适当吃些苦味食物 ,勿过咸、过甜。

    同时,高温下人体出汗量随之增加 ,需加强补充水分 ,可以喝些绿豆汤消暑,但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的人群不宜多饮。




    三、夏至“三忌”

    1、暑湿

    夏日炎炎气温逐渐升高 ,如果在高温下出现大汗 、头昏、胸闷、恶心等症状 ,就要当心可能出现中暑。平时要注意避免在阳光下暴晒 ,可以随身备藿香正气水 、清凉油等以解暑 。

    发觉中暑 ,需要立刻离开所处环境,到阴凉、安静、空气流通处喝水休息,松解衣服用冷水擦身 。

    2 、油腻

    夏至时 ,人的身体由于气血外张,脾胃机能相对减弱,饮食应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避免大鱼大肉或高汤大补,以起到调理胃气 、保养精气的作用 。冰饮不可过食 ,以免损伤脾胃。

    3、 倦怠

    夏至时节高温高湿,人们体力消耗较大,常觉浑身乏力,提不起精神。

    夏至以后尽量不要熬夜,避免心火旺盛 。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中午打个盹,每天晚上11点前入睡,中午睡会儿午觉,来恢复体力。


    四、夏至养生别做这5件事

    1、空调吹一整夜

    空调温度开得过低 、一开一整夜这些行为很容易使寒邪之气进入体内,损伤阳气,使身体的气血运行受阻,很容易出现感冒、腹泻、头痛、鼻塞等病症 。

    2、贪吃冷饮

    夏季人体的阳气呈向外扩散的趋势 ,体内的阳气是相对不足的 ,如果摄入过多的生冷食物 ,会严重损伤人体的阳气,甚至容易出现肠胃问题。

    3、口渴大口猛灌水

    夏天出汗多,容易口渴,很多人口渴了就大口猛灌水。其实每一次出大汗都会消耗身体的阳气,这时如果短时间大量喝水,导致阳气短时间代谢不过来,人就会出现头晕、眼花等所谓“水中毒”症状 。

    建议:喝水时应少量多次,每次以100毫升~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20分钟~30分钟。

    4、爱洗冷水澡

    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 ,如果刚出完汗洗冷水澡,寒气极易侵入人体 ,导致阳气受损 。

    建议 :最好用温水洗澡,这样不仅利于消暑防病 ,而且能加快血液循环 、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 、改善睡眠、增强抗病力 。

    5、常吃隔夜菜

    夏天剩菜剩饭长时间放置,容易变质 ,可能产生亚硫酸盐等有害物质。轻者出现腹痛 、腹泻、呕吐等情况,重则导致食物中毒等问题。

    建议:最好每天做多少吃多少,吃新鲜的食物。


    五 、适量运动 早晚为宜

    夏至运动大家要记住这4点,时间 、地点、运动项目 、注意事项 。

    时间 :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

    地点 :场地宜选择空旷、空气新鲜的地方。

    运动项目 :散步 、慢跑、太极拳等

    注意事项:不要让身体出太多汗,微微出汗即可 。


    版权所有 © 江西500国际医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2001572号-1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