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国际





  • 搜索
    立冬节气后如何养生

    发布时间 :2024-11-11 浏览次数:362

    11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之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历书记载 :“斗指西北维为立冬,冬者终也 ,立冬之时 ,万物终成,故名立冬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 :“立 ,建始也;冬 ,终也,万物收藏也” 。古时民间习惯把立冬节气认为是冬季的开始,是万物藏收,补肾强身之时。


    1、保持充足睡眠


    立冬后,白昼渐短,夜晚渐长,此时的作息不能再强调“早睡早起”,而是要顺应“冬藏”的规律,做到“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睡觉时要盖好被子 ,做好保暖措施 ,起床时间不宜太早,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阳气的潜藏。


    此外 ,《摄生消息论》记载:“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寒极方加绵衣 ,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 ,说的是冬天睡觉时不可一下子盖得太厚 。


    2 、晨运勿早须防寒


    立冬节气前后,由于地表在夏季贮存的热量还没完全消耗 ,所以一般不会太冷,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还能感受阳光的温暖舒适。但早晚气温往往较低 ,需根据温度变化适当增减衣物,以免着凉。即使素体健康之人也不宜穿着背心、短裤到室外锻炼,老人及体弱之人夜间外出最好穿戴帽子、围巾 、过踝长袜等保暖衣物 ,以避免头颈、肩部及下肢受寒。


    立冬时节,阳消阴长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体的阴精阳气也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 。此时养生当遵循阴阳之道 ,顺应气机降敛之势,注意早上晨练“必待日光” ,不宜过早 ,以利于阳气的藏养。


    同时,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大,以防汗出过多 ,伤津耗气而耗损身体。可选择太极拳 、八段锦、扇子舞 、慢跑、健步走或散步等轻松平缓的运动,并以微微汗出为度 ,而体能消耗较大的器械运动则不适宜。


    3 、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


    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其实立冬最好操作的补肾方法便是晒太阳。阳光可壮人体阳气,使气血和畅,阴寒得除,对肾虚有好处。


    不过,晒太阳也要适量,每次晒太阳的时间可控制在30-60分钟,以背部对着太阳,不要仰脸正面迎着阳光。早上8点-10点的冬阳最温柔,是为身体补充维生素D的大好时光。午间11点-12点的阳气最旺盛,可以补充人体阳气。大家可自行选择方便的时间外出晒太阳 。


    4、立冬进补有讲究


    立冬食养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以温和平补为宜 ,过于辛辣燥热的食品容易伤阴劫液,过于油腻或重口味的菜式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均不宜多食。


    时下气候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口干 、眼干、鼻干 、皮肤干等阴伤症状 ,因此食补养身还需注意养阴润燥 ,宜多吃大白菜、菠菜、白萝卜、鲜枣、石榴、苹果 、柑橘、柿子等应季果蔬,既可补充机体水分,又能调节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 。


    需要提醒的是,立冬进补也要注意吃动平衡的问题,不能只吃而不动。适当的活动锻炼能促进胃肠蠕动 ,帮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环,通畅血脉,更重要的是能控制体重 、增强体质以迎接寒冬的到来。


    5、“黑色”料理益肾气


    秋冬季节交替之时 ,应当顺应自然界气机伏潜的趋势,注重补养肾气以助阳气固封。“药补不如食补”,食疗养生相对平和,若能根据具体情况善用食物调养并不输于药疗的功效。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 ,人体肝 、心、脾、肺、肾五脏分别与木、火、土 、金、水五行相配,并分别以青、红、黄 、白、黑五种颜色所代表。“肾主冬”,因而冬季养生重视补肾,而“黑色入肾” ,故以食“黑”为补。


    如黑米滋阴补肾 、健脾养肝;黑豆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滋肝养肾 、明目黑发;黑枣平胃健脾、补肾填髓;黑木耳滋阴润肺 、养胃补肾等等 ,此类黑色食材皆是秋冬之交养肾补虚之佳品。


    6 、“艾”护阳气正当时


    立冬进补除了食补以外,艾灸也是相当不错的“进补”手段。《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  ,虽未得长生 ,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


    艾灸是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传统疗法。由于艾灸能益气温阳,使正气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养生益寿的效果。


    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腹部的神阙、气海 、关元,背部的大椎、命门、肾俞等皆是常用的强身保健要穴。


    一般对怕风畏寒、手足不温、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大便溏稀等体质虚寒的人群较为适合。而素体口干咽燥、反复口疮长痘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阴虚火旺或体质偏于湿热之人则不适宜。


    另外,孕妇禁灸 。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 、大怒者,慎用灸法。


    版权所有 © 江西500国际医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2001572号-1





  • XML地图